【来论】以绿色为发展的底色和底线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发布日期:2024-01-05 09:45:22 来源:火狐体育全站app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象征着万物生长的生机与活力,广袤的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的绿色福祉擘画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图景。绿色既是厚植高水平发展的鲜亮底色,也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底线。

  坚持生态优先,厚植高水平发展的绿色底色。生态保护为当代计,为万世谋。2023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在阐释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的同时,也翻开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发展不等于破坏,保护不意味停滞。生态优先、保护自然,并不是不求发展,而是要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生态观。西方的现代化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攫取,实现了物质财富的快速累积,但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道路,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之路。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亮底色的现实路径。产业生态化是遵循自然生态有机循环的机理,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体系等方式,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企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通过数智化赋能绿色创新、完善碳减排权交易体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披露核查等措施,使企业将绿色化转型中获取的经济效益与在生态保护领域承担环境责任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防范企业转型中的“洗绿”“漂绿”问题。生态产业化是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产业化的核心环节。通过探索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等多种模式,推动生态资产赋能增值,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守牢绿色底线,构筑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底线思维是以远离底线为导向、通过预判和干预使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2023年8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成果。蓝皮书显示,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ECO类型。守牢绿色底线的目的是要远离生态保护的红线,以不影响健康生存的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确保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在承载能力的阈值内,构筑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将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相联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举措的呼应。底线和高线存在辩证的关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因此,守牢底线不是一味地严防死守,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去远离底线,只有创造性地挖掘改善发展条件,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底线为高线。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守牢底线的重要切入点,创新措施和政策激励是追求高线的关键助推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防止对生态的破坏,将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和发展规划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以内,落实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发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作用,将底线思维贯穿保障生态安全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创新绿色措施、加强政策激励,通过数智化赋能等方式优化服务效能,对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中的短板采取精准的治理策略,开展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工作,强化政策激励,激发资源要素活力,释放绿色发展的潜在能力,向着美丽中国目标不断前行,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本文系华中农业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2662023YJ005)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